中国很大,省市区县很多,人们离开出生地,在外生活、求学、工作、创业、定居就成为了常态。有了离开、迁移、流动、变化,就有了故乡、家乡、异乡、他乡、同乡、老乡等称谓。
人都是有感情的,几千年来,思乡永恒,乡愁无限。有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;有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;有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”;有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”;有“ 近乡情更怯,不敢问来人”……
乡愁可以是一朵云、一轮月、一碗水、一杯酒、一张邮票。乡愁还可以是那些乡音、那些美食、那些地名、那些符号、那些旅游宣传语、那些来自同一个籍贯的那些人。
对于在外创业者,漂是一种状态。为了理想和梦想,离开家乡,离开亲人,离开故土,离开流淌着血液里的亲情,去耕耘一片陌生,守候一片孤独。
忘不了的故乡,容不下的他乡,回不去的家乡,究竟何处是吾乡?这种对家乡的情绪,也是一种“乡愁”,它不是诗情画意,不是风花雪月,是一种建立在现实矛盾之上的复杂的感受,是一种难以解决的内心冲突,是一种社会转型期的群体“焦虑”。有人说:北上广不相信眼泪,这城市那么大,你仍然很孤独。有人说:“一二线容不下肉身,三四线放不下灵魂”。但是,无论是北上广还是云贵川,无论是繁华大都还是江南小城,都有乡愁,乡愁不变。
望见山,看见水,记得住乡愁。在一个异地他乡,我们如何望见“故乡的山水”?记得住了乡愁,我们的“乡愁”又该何处安放?
异地商会的出现,让在远离家乡的企业家(创业者)有了一个“同乡会馆”,一个乡音阵营,一个精神家园,一个可以安放乡愁的地方。
异地商会的会员,来自同一个地方,又在同一地方创业奋斗,说着相同或相近的方言,有着相同的文化基因,有着相似的饮食爱好,有着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,有着亲情乡情友情沉淀和勾兑的氛围,有着“联谊、合作、发展、共赢”的条件和基础。
商会的生动实践,通过激活、聚合、动员、放大,继而利用商会的平台优势、桥梁作用、服务内容、乡情效应、资源转化,使同乡关系这种弱关系得到了加强、深化和升华,最终形成了强大的场。同乡关系也在实践中发生了质的变化。
商会内将同乡关系转化为了会员关系、“社会组织关系”,但同乡关系的属性、特征很难改变,商会内同乡关系之间,交往、合作、交流只是要遵循有关准则。
故乡越远,乡愁越浓。无论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团体“会馆”,还是现在遍布世界各国、祖国各地的异地商会,或抱团发展、或建言献策、或行业自律、或扶危救困、或反哺家乡,多数团体和组织都发挥了积极的、正面的、向上的、充满人情味的“作用和价值”,谱写了一个个精彩、生动、丰富、饱满、有趣的“中国商会故事”。
一方水土一方人。美不美,故乡水;亲不亲,故乡人。当离开故乡的二代创业人、三代创业人出现时,也许第一代故乡(籍贯)的乡愁将会变得淡薄,而新家乡将会成为新的乡愁地,薪火相传,生生不息。